
?建龍村養蜂人正在取蜜。記者/楊如 攝
本報訊(株洲晚報融媒體記者/楊如 實習生/吳求芳 通訊員/楊熾焰 文欽) 俗話說,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。在天元區雷打石鎮建龍村,有一群忙碌的養蜂人,他們利用家鄉自然環境優勢,用勤勞的雙手與蜂共舞,釀造“甜蜜生活”。
9月19日,記者見到養蜂人譚漢云和郭衛吾時,他們身著防護服,頭戴防護帽,在蜂箱前忙碌著。他們養蜂20多年,今年放了近200個蜂箱,年產量有2000公斤左右。
追花逐蜜20年
取蜜時,譚漢云小心翼翼地將蜂箱蓋打開,取出蜂蜜巢脾,用手抖了抖,然后用刷子將圍繞在周圍的蜂蜜掃下,再將巢脾放進桶里,用力搖了搖。不一會兒,新鮮的蜂蜜就采集完畢。一桶桶金黃色百花蜜散發著甜香,令人陶醉。
“這里的土蜂蜜,很純正,吃起來軟綿綿的,沁甜的。老顧客每年都會來采購,有的甚至一次性購買幾十斤,送親朋好友。”建龍村黨支書書記唐永說。
譚漢云養的蜜蜂品種是中華土蜂,中華土蜂采百花,釀百花蜜,百花蜜口感更香甜,營養價值更高。
“采得百花成蜜后,為誰辛苦為誰甜。”忙碌的不僅是蜜蜂,還有背后默默付出的養蜂人。為了不錯過花期,他們經常需要“轉場”,在不同季節前往不同地點“追花奪蜜”。
每天早晨,譚漢云和他的同伴分工合作,逐個檢查蜂箱,了解蜜蜂的繁殖及采蜜情況,每天被蜇幾十次是常有的事。
談及為什么養蜂?譚漢云說是機緣巧合。他身邊的一些朋友喜歡喝蜂蜜,總是托他去選購一些上好的蜂蜜,他便萌生出養蜂的想法,說干就干。第一年,他只放了幾個蜂箱,小試牛刀,沒想到成功了。為了確保蜂蜜的品質,他把蜂箱放在人煙稀少的山里,蜜源植物不會受到污染,保證了蜂蜜天然、綠色和原生態的品質。
“甜蜜事業”釀出“共富生活”
養蜂并不是一帆風順的。靠天吃飯,有時花期遇到雨季,溫度、氣候、水源不適宜的話,都有可能影響到蜂蜜的產量和品質。去年干旱,蜂蜜的產量就大打折扣。今年氣候適宜,是豐收的一年。
“養蜂技術還是要學的,蜂會生病,一直跟老師傅學,要會解決蜜蜂的病蟲害防治。”譚漢云說,村里有養蜂的老師傅,他一邊跟老師傅學習、向同行請教,一邊自己總結、摸索,不斷提高養蜂技術。
憑著精益求精的養蜂技術,譚漢云的蜂蜜質量不斷提高,規模也在不斷擴大。到目前為止,他的養蜂點有4個點,除了建龍村、鳳凰山村外,外地的山村,也有他們的養蜂點。
20年來,譚漢云和他的同伴,不辭辛苦,堅守這份“甜蜜”事業,堅守質量第一的信條,不使假,不摻雜,靠著穩定的品質贏得了良好的口碑。
責編:周陽
初審:周陽 二審:周陽 終審:周陽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